回望2022 | N型电池开启量产元年,下一代光伏技术正式下场PK

发布时间:2023-01-06 浏览量:1393 来源:界面新闻 作者:马悦然
光伏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 
在统领光伏江湖约五年后,PERC电池的效率提升达到瓶颈,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。
 
在它身后,下一代光伏技术逐渐崛起。目前看,最有望成为下一代技术统领者的是N型高效电池。
 
2021年,N型电池技术被频繁提及,但更多停留在实验室效率层面。2022年,它走出了实验室,开启了量产元年,电池效率有了更大的提升。
 
今年11月,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26.81%,创造了目前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。
 
一直以来,技术迭代是推动光伏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,其动力主要来自于降低度电成本。
 
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,2021年电池片占组件成本比重为50.1%。在2022年产业链价格高企的背景下,光伏企业拥有更强的驱动力在电池技术上降本增效。
 
当光伏行业进入新的技术转型关键期,企业们神经紧绷,丝毫不敢轻视对新技术的布局。据《证券时报》报道,国内电池N型产能规划已超640 GW。这约是去年中国光伏电池在产产能的1.83倍。
 
 
N型电池启幕
 
光伏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晶硅、薄膜等。当下主流的技术路线为晶硅。根据硅片环节长晶工艺的不同,可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两大门派;根据电池中的硅片掺杂工艺差异,晶硅电池则可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。
 
P型电池主要指BSF电池和PERC电池。“2014-2015年前,光伏电池技术以BSF为主,无论是单晶或多晶电池,背面均用铝背场钝化。当时多晶因较高的性价比,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。“晶澳科技产品技术部总监汤坤向界面新闻介绍。
 
2015年后,PERC电池发展起来。PERC电池的背面不只是铝背场钝化,同时主要采用了氧化铝加氮化硅的钝化方式,有效避免了此前的一些技术缺陷。
 
2015年开始,国家能源局实施光伏“领跑者”计划,加速了PERC电池的产业化量产。
 
“自此,凭借单晶在转换效率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,PERC电池成为实现系统度电成本快速下降最有效的技术。”汤坤表示,此后两年,整个市场逐步转向PERC技术。截至2021年,PERC电池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比例超过约85%。
 
一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称,目前PERC电池不至于落伍,但预估最多三年左右,将很难与更高效电池竞争。随着N型电池的迭代,业内在P型电池上投入的精力也更少,不利于支撑其长远发展。
 
今年7月,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宣布,其自主研发的210 mm×210 mm高效PERC电池最高效率达24.5%,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。
 
据界面新闻了解,这已近乎是P型电池效率的极限。
 
相较之下,N型电池具有诸多优点,包括转换效率高、双面率高、温度系数低、无光衰、弱光效应好、载流子寿命更长等。
 
N型电池技术可细分为异质结(HJT)、TOPCon、IBC等技术类型,目前,国内光伏电池制造商多选择TOPCon或异质结技术追求量产。
 
N型TOPCon电池的理论效率可达28.7%,异质结电池理论效率可达27.5%。
 
今年N型电池产能快速扩张。以TOPCon电池为例,据SMM统计,2022年底该电池产能达77.4 GW,同比增幅近七倍,主要分别在江苏、安徽、浙江,分别占比42.76%、31.01%、19.38%。
 
随着量产产线的投产,N型电池在2022年具备了性价比。
 
普乐新能源科技(徐州)有限公司总经理欧文凯曾对界面新闻称,目前P型PERC电池生产成本约0.7-0.9元/W,预计N型电池将在三年内实现“本垒打”,即量产转换效率达24.5%以上、生产成本低于PERC电池。
 
TOPCon暂时领先
 
作为N型电池的细分技术,TOPCon阵营在今年率先开启大规模量产。沐邦高科、皇氏集团等多家跨界公司入局光伏电池制造时,也纷纷选择了TOPCon技术路线。
 
TOPCon电池全名为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,2013年由德国Frauhofer研究所提出。2015年,Frauhofer研究所研发出效率25.1%的新一代TOPCon电池。
 
目前国内光伏厂商中,布局了TOPCon电池技术的包括晶科能源、中来股份、隆基绿能、钧达股份、晶澳科技等。
 
中信证券认为,TOPCon是目前产业化较快的新技术路线选择。
 
一方面,TOPCon电池28.7%的理论效率远超P型电池,目前量产及最高效率已分别超24.5%和25%,且拥有低衰减、高双面率等优点,在终端电站的发电增益效果明显。
 
另一方面,TOPCon与现有PERC产线兼容,单GW改造成本在0.5亿元左右。在大规模PERC产线设备资产折旧计提的压力下,龙头企业采用TOPCon技术,通过升级改造拉长设备使用周期,在提效降本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。
 
据SMM预计,2023年底,TOPCon电池产能将达305.9 GW,其中年新增产能将达228.5 GW,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江苏、安徽、浙江以及山西。
 
在各家公司争先量产TOPCon电池的阶段,晶科能源因出手较早抢占了先机。目前,该公司一期16 GW的TOPCon电池产能已建成满产,二期产能陆续投产中,包括合肥二期8 GW、尖山二期11 GW。
 
晶科能源今年TOPCon电池和组件的业务量,将约占其总业务量的四分之一,计划明年占比将达50%以上。
 
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,该公司会坚持N型TOPCon技术的发展,直至完成理论极限。未来会考虑TOPCon叠加钙钛矿技术的研发,这种模式可以将电池理论效率推升至35%以上。
 
汤坤称,未来2-3年内,晶澳科技也将以TOPCon电池技术为主要努力方向。
 
他表示,相较于PERC电池,TOPCon电池的非硅成本仍偏高一些,但其提效降本手段较为明确,一是如何把正反表面钝化做的更高且节省成本,二是可以使用SE或细栅叠加工艺,短期内非硅成本有望和PERC持平。
 
“TOPCon的各技术路线博弈越来越清晰,产品产能将逐步释放。”隆基绿能集中式业务中心高级经理方刚也对界面新闻称,预计2023年下半年会继续扩大产品影响力,加入白热化产品竞争序列中,全年出货占比将达25%上下。
 
技术博弈仍激烈
 
TOPCon能够快速量产,很大程度是因为其成本占据优势,但这并不代表异质结技术路线就此失去竞争力。
 
“异质结有三方面优势。一是提效降本的路线同样清晰,多家公司都在研究制备,只是不确定产业化能否走通以及何时走通,这取决于技术进步情况。二是资本市场比较看好,愿意提供资金支持;三是异质结和钙钛矿叠加更为合适,也更有潜力,所以该技术有发展存在的道理。”汤坤称。
 
目前国内厂商中,多数光伏企业同时对异质结技术有所储备。诸如宝馨科技(002514.SZ)、乾景园林(603778.SH)等跨界企业,也押注了该技术。
 
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预计,2022年隆基绿能、爱康科技(002610.SZ)、东方日升(300118.SZ)、明阳智能(601615.SH)等企业在建或待建异质结产能约28 GW。
 
12月24日,东方日升宣布“700Wp+异质结伏曦”组件正式量产,组件效率超22.5%。该公司规划,伏曦组件电池和组件产能在2023年上半年达5 GW,2023年下半年达15 GW。
 
方刚认为,未来异质结技术产品会因成本劣势,被TOPCon和PERC产品压制。但异质结电池对高温的不敏感性,让其在类似中东非等高温干燥区域,仍可获得较大的市场,预计其2023年出货量排在第三,较多晶硅和薄膜电池组件稍高。
 
也有观点认为,若论长期路线发展,异质结技术更优,因为该技术的起步效率更高,如果生产成本、原材料需求问题能得到解决,未来会有很强的竞争力。
 
除异质结和TOPCon外,还有多种新技术也在发力。
 
今年11月,行业龙头隆基绿能推出了基于HPBC电池技术的全新组件Hi-MO 6系列产品。HPBC是P型TOPCon技术以及IBC技术的融合结果,优势是美观,可与自然和建筑美学相结合,更适合分布式应用场景。
 
跳出晶硅的限制,钙钛矿作为第三代光伏电池,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。
 
汤坤认为,目前势头正盛的N型TOPCon、HJT、IBC等技术,未来将满足不同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共存。虽然TOPCon将成为主流,但不代表它会一统江湖。各企业应在各自选择的电池技术路线上,不停地去研发和更新。
 
他指出,在“一强多大”的局面下,未来技术还将相互融合,例如,TOPCon融合BC类技术,形成TBC技术;HJT融合BC类技术,成为HBC技术。
 
“最终会出现一种结合了几种电池技术优势的综合性技术,届时才有一统江湖的可能。”汤坤称。
 
当前正值站在电池技术变革期,企业对技术路线的选择变得尤为关键。汤坤将电池技术创新视为产业链发展的发动机。
 
“公司都想走对技术路线,未来会不惜在研发、资金、人才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。”汤坤称,不同技术的产线,设备配置、材料类别以及供应链完全不同,一旦实施产业化,资金投入更大,因此公司在路线选择上需要谨慎。

注:凤凰光伏网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。凤凰光伏网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“来源:凤凰光伏网”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凤凰光伏网或将追究责任。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凤凰光伏网编辑或补充。

全部评论

专题推荐

更多专题 >